赶超奔跑 追求卓越 光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编者按:2022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光明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回顾总结了光明区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巨大变革与2022年光明发展取得的成效,谋划部署了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光明全区工作的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 四年巨变,实现历史性跨越 自2018年行政区成立以来,光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满怀着对“新光明”的无限憧憬,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勇立潮头、敢为人先,谱写了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奋进篇章。四年间,光明在发展定位、创新活力、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风貌、民生福祉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发展定位大跨越。这四年,光明的发展定位实现了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到“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历史性跨越。 创新活力大迸发。这四年,光明在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模式、创新支撑体系、创新生态上下足了功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迈出大步伐。科学城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超500亿元,科学城建设起步成势。科学集中度显示度快速提升,成体系集中承载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深圳湾实验室获批国家实验室基地,20余支院士团队汇聚光明,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任务147项。“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在全国推广,合成生物、脑科学等领域产业创新中心投入运营,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雏形初显,近3年孵化吸引全国近四成新增合成生物企业,累计估值超70亿元。 经济发展大跃升。这四年,光明区坚持产业立区和先进制造业当家,推动重点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长8.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超六成,每平方公里GDP产出、创税均增长40%以上,国高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双双突破1700家,超高清视频显示集群产值突破900亿元,新材料集群产值规模全市第一,新增本土上市公司10家。 城市建设大提速。这四年,光明累计城市更新供地100公顷,土地整备入库2874公顷。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地铁时代正式开启,外环高速贯穿东西,“八横八纵”主干路网支撑起了城市骨架。 环境风貌大变样。这四年,光明水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获“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 民生福祉大改善。这四年,光明大踏步推动民生事业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全市率先完成学前教育“5080”攻坚任务,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5万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跃升至全省第一。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地标性文化设施建成投用。新增公共住房供地面积占全市比重近两成,新建筹集公共住房3.4万套。建成公园279个,虹桥公园、左岸科技公园等明星公园实力“出圈”。建成远足径、郊野径59公里,茅洲河碧道光明段被评为广东省五星级碧道。 三大新成效,助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光明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光明已具备坚实物质基础和显著比较优势。2022年光明在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第一,原始创新蓬勃有力。鹏城云脑Ⅲ、超算二期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等科研平台顺利落地;深圳市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正式运作,大科学装置“投建运转”机制建设迈出关键一步;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96项,承接全国首个部市联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参与中国脑计划重大课题,开发国内首个计算软件分子模拟库,成功突破活细胞转录组测序、免疫印迹成像系统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第二,科研经济蓄力成势。全国率先推出未来产业“1+2”专项政策,出台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认定特色产业园10个;成功设立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光明科学城专区,国内首发新型显示、合成生物领域专利导航报告;落地全市首批产业发展基金、100亿元科技金融专项,发布科技金融产品62个;全区孵化集聚未来产业企业超7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08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40亿元。 第三,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出台实施“人才高地计划”等政策措施,全市首发区级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率先开展青年科技人才与科技型企业家培育专项;发布光明科学城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创新运用“三先三后、分类追踪”精准引才新模式;举办“院士光明行”等活动,启动首届“光明科学城工匠”评选;编制人才无忧事项清单,成立中山七院国际医疗中心,推进环中山大学等8个人才社区建设;累计引进、培养各类人才17.82万人,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突破1200人,科研院所人才突破4400人。 八大举措,开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新征程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光明全面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未来五年全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纵深推进区委“1+2+3+4”工作体系,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总牵引,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将光明科学城打造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聚集地,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此,党代会部署了八个方面重点工作。 第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率先示范。一是强化党的政治建设;二是打造光明科学城党建特色品牌;三是锻造适应科学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四是坚持从严的主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反腐。 第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一是汇聚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力量。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汇聚一流新型科研机构。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体系,力争汇聚不少于10所一流大学创新机构。二是营造世界一流创新生态。持续完善顶层设计。打造最有竞争力的综合创新成本。提供全过程科技金融支持。强化光明科学城文化滋养。谋划打造顶级“科技+文化”IP。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世界共同科学难题;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发展;聚焦龙头企业所需。四是汇聚世界一流创新人才。纵深推进光明科学城“人才高地计划”。集聚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集聚青年科技人才;集聚科技型企业家;集聚卓越工程师。集聚科技经纪人。 第三,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是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围绕科学新发现抢占发展新蓝海;围绕技术新发明争创产业新优势;围绕业态新方向拓展行业新产能。二是建设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灯塔工厂;推动优势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三是打造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引领发展合成生物产业;先行发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集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四是培育产业发展新形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五是深入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高标准打造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高标准打造西南直角产业带;高标准打造凤凰城中央商务区。六是面向全球开展“双招双引”。坚持“链长制”全员招商、坚持“走出去”靶向招商、坚持“请进来”合伙招商。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一是用好综合改革试点“关键一招”。二是擦亮改革创新光明招牌。三是拓展对外开放广度深度。 第五,全面增强深圳北部中心核心功能,高质量高颜值塑造山水田园都市新风貌。一是精心打造“一河两岸三引擎”。加快打造茅洲河“一河两岸”高质量发展带。高能级打造“北部创新驱动引擎”。高起点打造“中部生态都会引擎”。高品质打造“南部产城融合引擎”。二是打造宜居宜聚的品质城区。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打造特色光明商圈、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三是建设更高颜值的美丽光明。夯实光明蓝绿本底。建设“公园里的光明”。实施“山水连城”计划。建成茅洲河光明段碧道和光明湖碧道,建设郊野径80公里。四是构建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构建融入湾区的轨道交通体系。构建“两高铁、两城际、两枢纽、六地铁”轨道交通网络。打造畅达四方的高快速通道。完善便捷通畅的道路交通路网。 第六,着力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打造现代化治理标杆城区。一是生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二是打造法治光明亮丽名片。三是打造基层大治理大服务体系。四是构建大安全大平安格局。五是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水平。 第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争创城市文明典范。一是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区。二是推动文体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三是全方位加强光明形象宣传推介。 第八,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办好群众大大小小的事。一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二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深化“健康光明”建设。四是加快实现“住有宜居”。五是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责编:曹书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