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恒:传统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升级战略研究

图片


研究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的浪潮,凭借国内的人口红利和廉价资源优势,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工厂”,但“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倾向不断加剧,美联储加息行为造成全球需求紧缩;国内经过三年新冠疫情的影响,经济状况也比较严峻,投资和消费疲软,外贸出口滑坡,人力成本和资产价格不断上涨,这些因素使得传统中低技术企业承受着巨大的经营压力,经营活动正在变得无利可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大量传统制造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停产、关闭、内迁、外迁的企业不胜枚举。这些现象说明现有经营模式的生产效率已经达到极致,“围墙管理”“刀片利润”“地板工资”等现有模式已经无以为继,既缺乏发展的前途,更没有盈利的“钱景”,这在深层次上反映了国内传统中低技术制造业的困难与无奈。


这些传统中低技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比发达国家要大得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使传统中低技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创新和升级,这对于稳经济、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传统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特征分析入手,并对这些产业的创新升级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相关文献简述


中低技术产业的概述

什么是中低技术产业?当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概念是世界经合组织(OECD)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作为分类标准,将一些产业类型划分为中低技术产业。具体是4%以上称为高技术产业,1%到4%之间称为中等技术产业,1%以下称为低技术产业,后两者通常合并在一起称之为中低技术产业,例如:食品、纺织、五金、印刷、机械、塑料等常见的普通产业都可列入中低技术行业范畴。


价值链相关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中阐述了价值链理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其产品的过程中开展各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表示为价值链。”企业通过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等一系列经营管理行为来创造企业价值,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和服务五项内容,直接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项要素,主要用以支持基本活动与企业内部间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价值链的各环节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关联,共同为企业创造利润和价值。企业的竞争实力不能只是着眼于某个环节的竞争能力,而是必须关注整个价值链的竞争水平。哪个企业掌握着价值链环节上的核心环节,那么谁就会拥有竞争优势。


产业链相关理论

在某一产业的区域范围内,上下游众多相关企业产生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形成一个衍生性的生态复合体,以此形成了一个产业链。通俗而言,产业链是由某一主导企业所主导,由供应商、企业、渠道商和客户共同构成的,相互有机融合的市场体系。


企业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就能够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企业共同分担风险,交流与分享企业之间的技术和管理信息,最终有利于技术进步、市场拓展和销售增长,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传统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


渐进式创新

传统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驱动因素来源于新技术的应用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实施手段是基于企业外部的技术水平和内部的资源和能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会与外部上游的技术供应商、下游的客户单位保持深度合作,共同提升技术能力,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技术创新方式上,传统中低技术产业将在现有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变化,而不会去研发全新的技术,属于改良式的渐进创新,而非颠覆式的激进创新。在行为模式上专注于设计、制造、营销、售后服务等经营过程的创新,创新的资源以外部现有技术引进为主,内部技术研发为辅,创新成果取决于企业的生产与营销水平而非研发能力。


依赖于外部组织的创新

由于内部自身创新能力较弱,传统中低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多地依赖于外部组织的资源。例如:原材料供应商、机器设备供应商、技术引进、专利购买和软件供应商等外部厂商。Pavitt K认为中低技术产业创新主要由供应商主导,并不适用经典的“线性”创新模型。Santamar L等人从产品创新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类型主要是过程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为了实现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技术、购置先进设备、加强员工培训等经营活动是创新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于从事传统中低技术产业的企业而言,外部机构比知识和信息更重要,外部机构在其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各个环节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传统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策略


建立产业创新的系统性框架

传统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系统建立在企业创新支持系统的基础之上,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关键要素有企业家精神、研究与发展体系、人力资源与培训、创新资金保障、创新管理工具、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的创新框架。产业创新不同于单纯的技术进步,它遵循着价值链的基本活动的顺序与规律,沿着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各个价值链环节的顺序实现产品的

价值。


加强企业学习能力带动产业创新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认为“企业是一个不断地进行知识积累和创新的团队”。学习是创新的有效来源,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强的学习能力,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激发企业绵绵不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企业的本质就是一个开放的、共享的、动态的知识体系,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经营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系统内外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使知识得到应用,资源得以厚植,能力获得提升。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创新升级就是企业的战略、技术、结构、资源、能力等经营要素有机结合,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转化过程。


从全球价值链体系分析,学习能力将抬高产业价值链的价值水平,促进价值链整体技术含量的提升。学习能力越强大,企业就越有机会向价值链的高端迈进,导致企业价值的重构。因此,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水平是价值链升级的动力之源,在当代社会中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强大推动力。


传统中低技术企业大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下端,越发突显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不断提速的今天,利用“数字化+传统产业”的经营手段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成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方式。


提升在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

管理已成为改变产业链已有资源创造财富潜力的行为,其实质是一种创新行动。中国企业要打造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配置的最佳模式,增加产品附加值,重构价值链,就必须正确选择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核心环节,嵌入价值链的相关位置,在全球产业外包业务中从接包方转变成发包方,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增加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主动地位。价值链的体系呈动态发展,价值创造能力随着各个环节、各个企业技术力量的发展不平衡而相应变化,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就会有相应地升降和起伏,在其不断变化甚至重构的过程中,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就会逐步得到提升。


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由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所决定。由于中低技术的传统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体系的中下端,好比是人体的“躯体”而非“脑袋”。这使得这些企业在产业竞争中受制于人,仅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国内资源进行竞争,当这些优势削弱的时候,就是这些企业经营困难之时。


从世界产业分工的角度分析,中国近期尚不具备成为世界研发中心、服务中心、金融中心的条件,经济资源配置和国际分工的重点还是制造业,而且这些传统的中低技术产业在经济比重、就业比重中占据相当的比例。传统产业的创新与升级,无论是对于维持“世界工厂”的地位,还是创造价值、增加财富、促进就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从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

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价值链中的各个不同环节都具备“资源优势”“效率优势”“创新优势”。处于要素驱动阶段的国家只是拥有诸如自然资源、土地、非熟练劳动力等初级的“资源优势”,只能居于附加值较低的从属地位。处于投资驱动阶段的国家则拥有资金、技术、信息等中级的“效率优势”,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显著增加。处于创新驱动阶段的国家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利用金融、专利、知识产权等竞争优势占据着价值链的控制地位。这三种优势具有“资源优势”<“效率优势”<“创新优势”明显的级差递进关系。竞争优势的级差理论表明了企业从价值链的低端迈向高端的过程是艰难曲折的,但前景是光明的;同时,也说明了处于价值链高端地位的企业正是通过建立很高的进入壁垒来独占高额附加值,以维护其产品和服务的超高利润率。


传统中低技术产业升级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工艺流程升级,通过运用新工艺、新技术重组生产系统,进一步优化生产制造流程;二是产品升级,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功能升级,提升产品的技术性、差异性功能,满足特定细分市场的需求,从事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环节;四是价值链升级,将从一个特定环节中获得的优势应用于新环节、新领域、新市场,进而提升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学界普遍认为,产业升级一般都会依循“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的发展过程。企业只有不畏艰辛,循序渐进,持续创新,才能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迈向高端地位,进而实现产业的升级。


随着资源优势与效率优势的逐步减弱,中低技术的传统产业的创新与升级之路任重而道远,其创新活动包含两项内涵和任务:一是通过工艺流程升级与产品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的竞争活力,保持和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二是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契机,积极培育“创新优势”,通过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实现“中国产量”向“中国质量”的化茧

为蝶。


研究结论


传统中低技术产业在我国经济份额中所占的比例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同时又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客观的形势需要企业进行产业创新升级。但中低技术产业的主体是中小型企业,经营力量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弱,产业创新和升级依赖于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必须依靠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外部相关组织,从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几个角度多方面入手,化被动为主动,努力提升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从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型升级,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者简介:田恒(1974-),男,浙江舟山人,管理学博士,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部长、投资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中国.深圳市特区经济杂志社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八卦岭八卦路55号经理大厦7楼 711

电话:0755-83590891 传真:0755-83590891 E-mail:editor@szecono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