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到汕头学习考察,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两市深度协作落地落实。本次考察由深圳市委主要领导率队。规格之高,特殊之处,引发广泛关注。深圳为何而来?从主题来看,简而言之,即为“两地深度协作”。此行,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只用了一天时间,信息量却非常大。代表团一共去了四个地方:——汕头港广澳港区,察看码头建设进展,详细了解汕头交通规划及深圳—汕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情况;——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深入海上风电智能制造生产线,了解复工复产情况;——礐石大桥南岸公园项目现场,听取汕头内海湾环境提升工程规划和进展情况;——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考察位于试验区核心区的亚青会主场馆项目建设,听取试验区规划建设情况介绍。汕头港广澳港区
深圳和汕头同为经济特区,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汕头与“老大哥”深圳的发展差距不小,合作潜力巨大。发生在两个经济特区之间的深度协作,注定与众不同。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从会上阐述的深度协作的定位来看,两市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优势互补、创新引领、协同发展,推动深圳创新、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与汕头沿海开放、侨乡经济等优势结合,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度协作模式。此番两市释放利好,不仅仅是双赢,还将营造多赢的局面。深度协作的“利好”包括:有利于两市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发展的平衡性、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发展。两市的深度协作,更具开创性的是,将加快形成“核+副中心”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样的区域协作模式,不管对于深圳,还是对于汕头,都将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实践。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经济特区的排头兵,4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汕头学习的榜样和范本。深圳独具的创新、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优势,同时也是汕头的短板与不足所在。与深圳的深度协作,将为汕头擦亮特区招牌、焕发特区活力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能。
汕头海上风电智能制造生产车间
一个是身处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两个经济特区开展深度协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个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对深圳、汕头来说,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肩负“双区”建设历史使命的深圳,“引领带动全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成为其履行使命的题中应有之意。在新时期,深圳和汕头都必须以扎实工作为广东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经济特区应有的贡献。2018年6月,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广州、深圳“双核”驱动作用以及加强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这一战略部署的重中之重。在全新的区域发展布局中,建立“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被寄予厚望。可以预见,深汕两地“核+副中心”的深度协作,对于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具有示范作用。汕头海湾大桥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指出,经过40年经济特区建设,深圳和汕头的改革发展都取得巨大成就。从GDP总量来看,汕头与深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GDP总量不是唯一的标准。众所周知,汕头是著名侨乡,改革开放进程中,华人华侨在汕头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也推动了汕头的发展。曲建认为,在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华人华侨连接中国与世界、推动改革开放等作用。深圳跟汕头联合起来,如果能够在华侨经济文化合作方面探索出新的模式,为华人华侨发展创造新的环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圳和汕头都有国家级平台,前海和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这两个优势叠加在一起,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等,进一步发挥好华侨华人资源优势,这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对此评价,深圳和汕头两个特区开启深度协作的新模式,是经济特区40年再出发的重要行动。特别是这次深圳市委主要领导主动到汕头考察,深入了解汕头发展情况、对接发展需求,推动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备受外界关注。
陈鸿宇表示,深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又是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汕头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核+副中心”的深度协作,被看作落实省委“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谋划经济特区再出发的重要一步。“这次深圳市党政代表团的考察行程也非常有指向性。”陈鸿宇指出,走访的都是汕头的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这些将为深汕两地深度协作提供重要载体。相信在省委的部署以及两地的努力下,深圳和汕头将在落实“双核+双副中心”、把沿海经济带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等战略部署中,成为先行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