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华:东莞双核的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模型构想及路径研究区域双核就是指在某个区域中有非常明显的中心区域、门户区域以及二者之间的连接线的空间结构现象。这种空间结构中,既具有中心区域所代表的核心性,又具有门户区域所代表的边缘性,是一种高效率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双核理论通过构建新的空间要素组合,实现了城市功能互补,是进行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国内外的沿海、沿江和沿边地区都有较好的运用,如巴西的巴伐利亚—里约热内卢区域双核、山东的济南—青岛区域双核和浙江的杭州—宁波区域双核。 在“十三五”规划阶段,在大湾区背景下,东莞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示是高质量的产业协调发展。因此,在探索东莞融入大湾区的路径时,最先要解决的是高质量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本研究结合东莞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东莞双核的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模型,并对其建设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以整体的思路探索一条东莞市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建设路径。 东莞双核的大湾区制造业中心模型构想 构建东莞双核大湾区制造业中心模型的背景 需要从临深发展转为沿海抢位。东莞临深发展已趋于稳定。东莞临深地区(凤岗、塘厦、清溪、樟木头、黄江、大朗和大岭山)第二产业在1998—2009年间的增速下降,2004年之后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到2009年时增速降到负值。2010—2016年增速上升,但增速年均值为8.7%,已不复以前的高速增长。这说明东莞临深地区的发展已进入稳定期,东莞需要挖掘新的“引爆点”来引领新一轮高速增长。就现有的条件来说,东莞东面是山、北面是江,目前都不具备爆发增长的条件,新的引爆点最可能出现在西面的沿海区域。 现实情况支持东莞向沿海抢位。广州将南沙从番禺划出,单独设区,已经吹响大湾区城市群向海洋发展积极抢位的号角。东莞、佛山、中山、珠海和惠州五个城市都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城市目标,也都临海,沿海抢位将更加激烈。港口货物吞吐量是衡量沿海基础的重要标准,珠海和东莞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过亿吨,同为第一集团。佛山、惠州和中山货物吞吐量还未过亿,是第二集团。就珠海和东莞相比较,无论是基数还是增速,东莞更胜一筹。因此,可以说东莞沿海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好于珠海、佛山、惠州和中山等其他竞争城市,这也说明,沿海发展有利于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竞争中率先抢位。 需要让先进制造业配置高端服务。东莞第三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协调。从产业协调来看,2012—2016年东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稳步提升,从42.2%提升到50.7%,而这一时期东莞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51%增加为53%,变化不大。可以说东莞的现代服务业至少还未跟上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步伐。 “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东莞双核模型简介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构建了“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东莞双核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模型,该模型共有三个要素:中心区、门户区与连接轴。其中,松山湖为模型的中心区,具有区域支撑作用,产业上以先进制造业中的智慧装备行业为主。滨海湾新区为模型的门户区,具有对外交流功能,产业上以高端服务业中的远洋航运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中心区和门户区的连线为模型的连接轴,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驱动轴。 在东莞双核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模型中,以松山湖为核心,通过智慧装备等资源的集聚,形成包括长安、大岭山、大朗、黄江、寮步等镇区在内的先进制造业辐射圈;以滨海湾新区为核心,通过高端远洋服务等资源的集聚,形成包括虎门、厚街、沙田等镇区在内的高端服务业辐射圈。以交通运输线为连接轴,在核心资源有序集聚的同时,在重点区域发展优势产业,然后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的建设。 东莞双核的大湾区制造业中心建设路径 突出松山湖高新区的中心功能 根据东莞双核的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模型,松山湖高新区承担东莞先进制造的中心支撑功能,在区位上,松山湖定位于东莞现代制造业的中心区域和制高点。在技术创新上,松山湖是东莞市先进制造业产业要素聚集高地,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松山湖周边地区的产业布局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上,松山湖通过智慧装备行业,成为东莞先进制造业的“火车头”,引领和提振东莞整体的先进制造水平和素质。在产城融合上,松山湖致力于打造新型绿色生态创新产业区。为实现以上功能,其建设路径如下。 以企业为主体多层次培育松山湖创新发展能力。第一,加速打造松山湖创新的“擎天柱”。实行松山湖行业龙头企业创新领域里的“一企一策”,根据行业发展情况,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引进与二次创新的方式,或引进海外创新中心的方式,跳过基础研究这一环节,快速插入行业前沿,将企业的人力和财力集中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上,加速打造松山湖创新的“擎天柱”。 第二,着力培养松山湖创新的“小巨人”。在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之外,通过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新机制新体制,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以及龙头企业对接,加速中小微企业在细分市场和领域里的技术创新,培育一批掌握了产业细分核心技术的“小巨人”。 第三,全力培养松山湖创新的“伊甸园”。科学行使地方立法权,率先立法确定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各个环节中各主体的权利与责任。通过立法的方式将松山湖培养为创新的“伊甸园”。 以松山湖基金小镇为泵体持续输入金融能量。第一,重点突出基金小镇的先进制造业服务功能。在规模化的同时,通过政府奖励措施和母基金的引导功能,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的股权投资基金。 第二,高标准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在小镇上建设基金小镇展示中心、路演中心和基金管理人俱乐部,拓宽资本方与项目方的对接渠道,为包括松山湖基金小镇在内的东莞市甚至广东省的特色小镇提供实体产业对接服务。 第三,针对性建设企业孵化器。根据松山湖现代制造业中心区域的定位和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的特征,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科技合作交流中心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造广东省“先进制造+金融”的小镇样板。 发挥滨海湾新区的门户功能 根据东莞双核结构的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模型,滨海湾新区主要承担对外的门户功能,在区位上,滨海湾新区定位于珠江东岸的物流中心;在技术创新上,滨海湾新区定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在产业发展上,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航运企业总部聚集地;在产城融合上,是大湾区“海—岛—人”一体生态环境示范区。为实现以上功能,其建设路径如下。 以高端航运产业为前期突破。第一,积极承接香港码头转移。对标香港港口,高规格建设沙角半岛深水港、保税物流区,做好贸易展览区和电子商务区的配套设施,主动承接香港码头转移。 第二,重点推动航运金融服务。积极参与粤港澳在航运金融服务领域的分工与合作,在滨海湾新区积极推动航运融资业务、航运结算业务、航运保险业务、航运衍生品交易业务和离岸金融等航运金融服务。 第三,促进航运总部经济发展。加快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香港和澳门企业贷款性政策担保机制和政策贴息制度,优先落实香港著名航运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全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在滨海湾新区形成航运总部经济。 对接港澳广深形成特色。第一,与香港澳门合作,加快制度对接。通过承接港澳码头转移,引进港澳航运企业落户滨海湾新区,加强港澳合作,重点引进其航运业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制度,以东莞港为载体,探索东莞市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第二,与广州合作,错位发展高端航运业。紧盯广州发展自由贸易港的目标,在滨海湾新区错位发展高端航运业,尤其是船舶租赁、航运保险和离岸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为广州港提供高端配套服务。在此过程中,既为滨海湾新区前期发展提供实业条件,也为滨海湾新区的高端服务业发展投石问路。 第三,与深圳合作,承接产业外溢。积极发挥地理上的邻近优势,展开滨海湾新区与深圳前海的全面合作,承接深圳前海的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产业外溢,以此在滨海湾新区培养金融服务业人才,积累金融服务业产业资源,为滨海湾新区高端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 以国家特色小镇为战略目标。第一,启动滨海湾新区特色小镇建设。初期,基于高端航运业的发展目标,以船舶租赁、航运保险、离岸金融等新兴金融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在粤港澳大湾区寻求边际发展,突出特色,目的是通过特色产业集聚迅速形成规模;规模化之后,借助滨海湾新区有利的后发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瞄准香港和自贸试验区的离岸金融和深圳的互联网金融,将滨海湾新区特色小镇定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和离岸金融服务产业聚集地。 第二,高标准和超预期建设园区。以滨海湾新区的威远宜居智慧岛为主要区域,规划滨海湾新区特色小镇建设。与松山湖基金小镇带动产业发展这一建设目的不同,滨海湾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目的在两个方面:一是滨海湾新区将是广深两地“最亲密”的金融服务区。随着广东三大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以及自贸试验区内国内外高等级基金集聚,滨海湾新区基金小镇将会极度接近广东三大自贸试验区的基金集聚带。以质量、高效和全面为特色的滨海湾新区将成为广州高端金融业和深圳科技金融业“最亲密”的金融服务区。二是滨海湾新区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海—岛—人”一体式生态示范区。通过在威远宜居智慧岛构筑美丽的“海—岛—人”一体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城镇化升级和绿色环境打造,形成一个宜居、宜业、宜休、宜游、宜养的生活模式,逐步实现金融与产业、产业与城市、城市与人的协同共生发展。 结语 本研究基于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之间关系的视角,结合东莞区域空间规划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区域双核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模型及建设路径,在理论上丰富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拓展了我国城市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在实践上结合了东莞目前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思路,对东莞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实现和东莞的产业规划、产城人发展等经济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蒋明华(1979-),男,湖南永州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副教授,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城市管理。
文章分类:
当期精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