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芳: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成因及共同富裕的对策研究

图片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国民共同富裕的任务也迎面而来。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提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文中同时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需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本文主要围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基于我国的财富分配现状及成因,探讨推进我国共同富裕的对策。


我国的财富分配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统计的全国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可以看出,从2015年至2022年,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有余,而且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中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可见,我国国民之间的财富分配存在巨大差距。


为了更好地展示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具体情况,下面从不同角度展示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该领域的学者大多认为,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存在城乡及地区特征,如,郑礼肖提到我国财富积累呈现显著的群体、城乡以及区域差异。吕培亮认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之一在于如何缩小地区、城乡、行业等方面的巨大落差。由于群体以及行业的收入数据在获取上存在困难,加之城乡和地区也能一定程度反映行业及群体收入差距,因此本文主要从城乡和地区的角度去展现财富的分配情况并进一步探析其原因。


从户籍角度看我国财富分配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15年至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至3倍。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之间的财富分配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


从区域角度看我国财富分配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统计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至2021年,剥离户籍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其他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此可见,我国地区之间的财富分配也存在不平衡现象。


我国财富分配不均的成因


城乡之间收入分配不均的成

学者们关于我国城乡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政府财政类因素。该类观点认为政府的基础建设偏向城市、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政策偏向城市以及税收上“劫农济城”,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如,肖育才提到国内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城市偏向的经济政策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及扩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中国式分权体制对地方政府行为有着政治和财政的双重激励,导致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存在严重的经济性和城市性偏向,进而影响了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并通过初次和再次分配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杨斌、胡文骏提到相对较穷的农村部门的广义税收负担大于其财政收益,这种“劫贫济富”的“逆向财政机制”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并且通过实证分析表明逆向财政机制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反过来加深逆向财政机制的程度。


②经济结构变化类因素。该类观点认为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优先发展战略是鼓励资本密集型部门优先发展,导致农村居民无法进入城市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利益。如,陈斌开和林毅夫(2013)的研究表明,旨在鼓励资本密集型部门优先发展的政府战略造成了城市部门就业需求的相对下降,进而延缓了城市化进程,而这直接导致农村居民不能有效地向城市转移、无法分享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因此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③户籍类因素。该类观点认为城乡居民户籍差异导致农村居民无法分享城市化进程的利益,是城乡收入差异的制度原因。如,吕炜等认为进城务工人员无法完全市民化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难以解决的症结所在,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因户籍身份差异而无法分享城市化进程的利益。


根据以上文献可以发现,现有文献大多是根据实际数据分析是否这些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而没有切实分析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路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时可能会不够全面,也可能会由于忽略其他影响因素而导致无法真正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因此,本文采取统计年鉴将居民收入的构成分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的划分方式,来分析导致城乡居民各项收入产生差距的原因以及其影响路径。


一是政府的基础建设政策在城乡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城乡对人才的吸引力。由于城乡教育、医疗及生活服务丰富便利等差距,导致城乡人才上的差距,而城乡教育人才及教育设施的差距,最后导致城乡居民人力资本以及工资性收入的差异。


二是政府的战略会对城乡居民的就业产生影响。由于战略上推进城镇化,企业大多都聚集在城镇,农村居民进城务工除了情感和生活适应上会有阻碍,加之农村居民进城后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无法与市民同等享受,导致农民进城务工的阻碍进一步加大。因此,乡村居民有很大一部分未加入进城务工队伍,而是在家务农或经营,所以农村居民的工资收入相对低,而经营性收入相对更高一点,但由于工农品价格剪刀差依然存在,农民在家务农的经营性收入远低于进城务工的工资收入。


三是从财产性收入来看,自改革开放以及城镇化以来,城镇居民的财富积累比农村居民多,加上农村的房屋土地等能带来的租金收入几乎没有,所以在利息、股息及租金等财产性收入上农村居民相对更少。


四是各个政府的再分配政策会影响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从2015年到2021年的数据看,政府对城镇的转移净支付是农村居民的2倍多,因此城镇居民的转移支付收入比农村居民高。


五是从经营性收入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比城市居民高,但是近年来经营性收入差距在缩小,因此经营性收入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冲效应在减弱。


地区之间收入分配不均的成因


关于地区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成因,现有文献同样都是用数据实证说明,未探究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容易提出相对片面的观点,例如通过用数据证明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得出的结论是通过消除城乡二元制度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按照这种思路,是否减少东、中、西及东北地区间的收入差距的方法就是不分东、中、西及东北,而是统一划为东部地区?再者,现有文献大多是研究不同地区的这些因素对当地居民内部之间的贫富差距影响,而未给出这些因素具体如何促成地区间收入分配不均的。本部分试图通过分析以上因素对不同地区间财富分配不均的影响路径,以便后文能提出更为具体全面的促进共同富裕的对策。


①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居民比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居民财富水平更高,一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能创造的价值多,因此会致使该地区的工资、房屋土地价格水平高,当地居民能通过土地房屋等获得收入,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工资、房屋土地价格水平低,甚至有价无市,因此当地居民可以比其他地区居民在该部分上获得更多收入。二是有了资本,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居民可以比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有更多股息利息等资本性收入。三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由于工资水平高能吸引更多教育人才,教育水平更好,但外地居民几乎无法享受,因此在人力资本上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会慢慢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四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有更多企业及就业机会,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比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可能会更高。


②关于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由于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有些地区的自然资源可以直接变现,有些地区则受限于现有条件而仍未发掘其资源的利用性,或者资源的变现难和少,导致不同地区居民在使用资源变现时获得的收入不同,进而导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③关于市场化程度和交通设施。主要是由于这两方面会影响商品交易的便易程度,市场化程度及交通设施更高的地区,市场交易更便捷和容易,交易便捷能进一步刺激居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居民整体的生产热情提高,进而使得居民收入增加。不同地区之间由于交易的便捷度不同,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生产积极性以及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收入的机会就不一样,从而导致地区间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差距。因此,农村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营性收入的增长会受限于市场化程度和交通设施便利度。


④关于科学技术。技术水平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越先进的地区,生产力越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进而导致收入水平越高。因此,地区间技术水平的差距,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的差距。


⑤关于教育水平。教育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力资本质量越高,居民工资水平越高。因此,地区间居民教育水平的差别会导致地区间居民人力资本质量的差别,进而导致地区间居民工资收入差距。


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成因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城乡和地区之间产生收入差距的原因在于教育导致的人力资本质量上的差别,土地及房屋所产生的价值上的差别,就业机会的差别,自然资源上的差别,政府的扶持力度差别以及市场交易便易程度的差别,这些原因影响着地区间居民不同来源上的收入差距,进而影响居民的总收入差别。


推进共同富裕的对策


实现教育公平

从城乡和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原因分析可以发现,教育是导致城乡和地区居民工资收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教育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质量上。一是要解决受教育程度问题可以从法定受教育年限出发,如提高义务教育年限至12年,未能上高中的学生分流上职中,未考上大学的学生上高职给予补贴,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拥有一项技能。二是要解决教育质量问题可以从对教育人才吸引力方面出发,增强农村及经济发展相对较差的地区对教育人才的吸引力,如收入以及生活基本设施服务的提高。同时,可以增强线上教育的影响力,让农村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能便捷地加入名师课堂。


降低不同地区土地房屋的价值差别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问题,笔者认为这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降低城乡土地房屋价值差别,当然要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提高农村土地的交易价值,还要提高农村土地的生产性价值。农村土地生产性价值的提高需要更多人才留在农村发掘农村土地的经济用处。


增强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农村的吸引力

为了增强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农村对人才及企业的吸引力,需政府给这些地区更多的财政支持,如道路、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城乡及不同地区事业单位从业者的收入差距。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城乡及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居民之间存在就业机会差别、教育不平等导致的人力资本差别、房屋土地价值差别以及政府政策的偏向性差别。我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减少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先要保持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去降低居民收入差距。一是需要政府给予农村及中、西、东北地区,更多财政支持,把道路、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好。二是可以把相对独立的高校及产业转移至中、西、东北地区以及县、镇等省市级以下的行政单位,为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输送人才,增加就业机会。三是在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产品交易制度的基础上,提高农村以及中、西、东北地区的市场化建设程度,鼓励这些地区居民参与到生产、销售环节,提升农村、中、西及东北地区居民的生产积极性。四是通过降低城乡及不同地区的居民的收入水平,引导更多人才往农村及中、西、东北地区发展,发掘这些地区的土地经济价值。


作者简介:蔡芳,广州商学院专任教师。


中国.深圳市特区经济杂志社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八卦岭八卦路55号经理大厦7楼 711

电话:0755-83590891 传真:0755-83590891 E-mail:editor@szecono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