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博:过去40年深圳做对了什么?未来该怎样破局?


2020年8月26日,深圳将迎来特区建立四十周年。

   

深圳为什么成功?过去40年,深圳做对了什么?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毫无疑问,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毗邻香港,是深圳成功的最大基础,或者说是最根本原因。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从那时起,中国的改革开放翻开了历史性的篇章。4个经济特区的设立,不仅引入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还为闭关已久的中国内地打开了“四扇窗户”,迎来了八面来风。特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期间经历过多次风风雨雨,但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始终没有变化,对深圳“排头兵”的要求始终没变。国家的每一代领导核心,都非常关心深圳的发展,或视察、或题词、或提出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定位的提出,更是大大提高了深圳的城市定位,把深圳推上了代表中国、参与世界顶级城市竞争的大舞台。

  

对比深圳和另外三个特区的发展,我们也能意识到:毗邻香港是深圳又一大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是深圳的发展口号。深圳从承接香港的“三来一补”产业入手,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起步,并不断向产业链的中端、高端攀升,从而完成了城市命运的逆袭。

  

除“改革开放政策”和“毗邻香港”这两大前提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这些因素往往不太为人关注,或者说缺乏深入研究。

  

因素一:城中村

  

我大概是最早公开撰文,提出“城中村是深圳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的人。2017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深圳楼市,或许才是最成功的模式”。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如果没有超过4.28亿平方米的城中村、违法建筑,深圳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体量,城中村和违法建筑所提供的650万套住房,成为深圳的天然廉租房,这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空前的奇迹。

  

根据深圳官方数据:深圳总共有1877个城中村居住单元,其中原特区内196个,原特区外1681个。2014年的时候,深圳有违法建筑37.3万栋,建筑面积4.28亿平方米,其中2.6亿平方米为住宅,其他的为商业、厂房等用途。这其实就相当于“集体土地直接入市”。这是历史造成的特殊现象,因为在特区成立的最初20多年,深圳没有全面征地,再加上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管控能力偏弱。于是,依托深圳的城中村,冒出了很多违法建筑。当时媒体称之为“外地农民种庄稼,深圳农民种房子”。可以说,这是历史造成的、无法复制的。毕竟,它是违法的。而且最近10多年,深圳违建基本被控住了增量。

    

近年来,国家为了降低大城市房价、房租上涨压力,正在试行“集体土地直接入市”。而深圳,恰恰是把这种模式做到极致的城市。

  

所以,深圳的住房其实双轨制的。表面上看,深圳商品房价格非常高,甚至超过了北京、上海。但实际上,由于“集体土地直接入市”,深圳房租水平并不是刚性的,如果你能接受城中村,那么房租会比北京上海低很多。

  

正因为如此,深圳的人口金字塔更加稳固。它的高度虽然没有北京、上海高,但底座非常大、非常稳固。相反,北京和上海这些年,一直在削弱自己的人口金字塔的底座——纾解非核心城市功能,减少低端人口。正因为如此,我更看好深圳的未来。

  

因素二:小政府

  

从建立特区起,深圳就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而且市场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政府对企业干预比较少。曾有统计显示,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里,政府开支占GDP比重最小的就是深圳。

  

今年1月,《2019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发布,深圳的政府效率位居全国第一。政府效率高,尊重市场规则,对企业干预少,这是深圳成功的一大秘诀。正因为如此,深圳成为创业最活跃的城市。根据2019年末的数据,深圳有327.7万商事主体,其中企业有204万家。深圳企业数量只比上海少5万家左右,位居全国第二,企业数量远超北京、广州等其他大城市。

  

因素三:一群在内地不得志的人

  

闯深圳的人,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无论是三四十年前,还是今天。其中很多企业家,在来深圳创业成功之前,在内地往往郁郁不得志。他们来深圳,往往是被迫的。这很容易理解。内地的大城市是熟人社会,人和人的关系超稳定,每个人都有其地位角色。想打破现状,向上流动,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但深圳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崇尚“英雄不问出处”,大家只承认业绩。这有点类似开辟初期的美国西部,或者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正因为深圳汇聚了一批“在内地郁郁不得志”的“有梦想的人”,而这些人又天然具有“不安分、不服输”的基因,才成就了这个城市的辉煌。

  

因素四: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于深圳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深交所,深圳和广州、杭州、苏州、成都、南京就没有什么区别。

  

上世纪90年代,深圳抓住了中国重建资本市场的历史机遇,深交所试营业其实还早于上交所。那个时代,深圳还有自己的期交所。后来,国家对金融和资本市场布局做出了重大调整,深圳因为靠近香港、体量偏小,自然无法跟上海竞争金融中心地位,期交所归并到了上海,君安证券也被上海的国泰并购。但幸运的是,深圳证券交易所被保留了下来。在随后跟上交所的分工中,深交所虽然冻结了主板市场,但幸运地迎来了中小板、创业板的降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全球顶级城市的竞争,说到底是高新技术和金融这两大顶级产业的竞争。能抓住其中之一,城市就可以迅速崛起。比如纽约、旧金山、伦敦、北京、香港和上海,都是如此。

  

深圳不仅抓住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机遇,还抓住了金融业发展的机遇,所以才能有今天的辉煌。

  

可以这样说,过去40年深圳之所以成功,除了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之外,还有5大因素——毗邻香港、小政府、城中村、交易所和一群不安分的创业者。小政府、城中村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创业者提供了大舞台。而香港可以提供国际化的资金、管理经验、海外市场和信息,交易所可以汇聚资金。至于一群有梦想的创业者,更是至关重要。

  

站在特区40年的门槛上,我们会发现:支撑深圳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一大因素,政策方面对深圳支持力度更大了,“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目标的提出意义重大,深圳定位获得了全面提升。

  

第二大因素,香港,也有新的变化。未来几年,是考验香港的时刻。香港能否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继续保持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地位、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航空枢纽地位,对深圳至关重要。深圳和香港,唇齿相依。虽然深圳强大了,但仍然离不开香港,跟香港仍然是强烈的互补关系。

  

第三大因素,小政府。目前深圳政府体系越来越规范,财政供养人员也在上升,政府已经不算“小”。相比人数,政府的理念、效率更重要,如果深圳公务员队伍都有昂扬的工作热情,继续尊重市场规律,提高办事效率,更好为企业服务,深圳营商环境的优势就可以保持,商事主体的活跃度就可以保持,创业热情就可以维持。

  

第四大因素,城中村。深圳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能继续通过城中村(违法建筑)来增加廉租房,因为这不合法。所以,深圳的住房问题就成为一个大问题。深圳目前有1100多万套住房,但其中有清晰产权、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住宅,不过200万套左右,其他都是城中村、违法建筑、工业区宿舍。深圳虽然是一线城市,但住房上仍然是“工业区模式”,这是深圳最大悖论。有清晰产权的房子太少,房价太高,让这座城市的中产阶层很难买房子。而买房子,是“入股一个城市”的最好方式。也就是说,深圳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入股”,这已经成为当今深圳最大的问题,也是深圳人最大的焦虑。

  

不解决这个问题,未来深圳40年很难破局。

  

我的建议是,深圳早期产业用地的容积率比较低,通过改造有全面提升的空间。在改造过程中,按照“职住平衡”的原则,大幅增加住宅用地比重,尤其是刚需型住宅的比重,对于深圳增加城市竞争力非常重要。此外,深圳要加大人才房、安居房的征集,把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然后分配好、用好。

  

当然,最好的方式是申请扩容。深圳目前陆地面积只有1997平方公里,不到广州的三分之一,不到北京的八分之一。而深圳实际生活人口,跟北京差距不会太大,跟广州基本是一个级别的。也就是说,深圳可能是全球人口密度的最大的“超大城市”。由于土地太稀缺,深圳的住宅楼已经开始向60层、70层进发,这不是一个好事。纵观全球,一个城市的建筑密度越高,年轻人压力越大,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规律。

  

第五大因素,有创业欲望的、在内地不得志的人,是否还把深圳作为第一选择,有点难以判断了。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开放阶段,目前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有19个国家级新区,有数十个城市设立了自贸区。在上海和海南,国家开始试行自由港的政策,这些政策比深圳还优惠、力度还打。这意味着,不必到深圳就有创业的机会。所以,深圳能否持续吸引创业者,就成为一个重大命题。

  

决定人才会不会持续涌入深圳的,除了住房、政府效率、营商环境、开放力度等问题之外,还有医疗、教育等社会资源问题。而住房、医疗、教育恰恰是深圳的三大短板。所以,未来10年在三大短板上有历史性突破,对深圳来说至关重要。

  

虽然深圳城市定位已经比肩北京和上海,但事实上,深圳的草根气质仍然浓厚。北京是首都,上海是国家确定的第一金融中心,这都不是深圳可以比拟的。

  

深圳的优势,就是创业者和创业企业。但这是流动的,如果深圳没有好的公共资源,特别是低廉的成本和“入股城市”(买房)的机会企业和创业者会用脚投票。对此,深圳不能掉以轻心。

  

第六大因素——深交所,其地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中心是顶层设计的结果,也是历史形成的。在这一点上,深圳没有上海、香港、北京有优势。上海设立科创板之后,深交所的优势已被弱化。随着北京新三板的改革,以及中概股大面积回归港交所上市,深圳在国家金融版图里的地位似乎有下降的趋势。

  

深圳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就是因为抓住了高新技术和金融行业两大机遇。但站在40年的门槛上,我们发现深圳的两大行业都存在隐忧。此外,逆全球化的态势和中美战略博弈,将让中国增长的主动力之一——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艰难。中国高层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最新判断是:“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而深圳,是一个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100%的城市。“国内循环为主”,意味着大量出口商品要“转内销”,这对于深圳出口型的经济是一个新挑战。所以,虽然深圳拿下了“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但没有资格骄傲,更不能有松口气的感觉。新的挑战扑面而来,深圳必须迎战,必须破局!

  

该怎样破局?

  

我认为首先要从住房、教育、医疗三大短板入手,集中更大的财力,彻底改变现状。这三大问题,是深圳人最关心、最焦虑的问题。不破解它们,深圳就难以在人才和人口的双重竞争中胜出。


中国.深圳市特区经济杂志社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八卦岭八卦路55号经理大厦7楼 711

电话:0755-83590891 传真:0755-83590891 E-mail:editor@szeconomy.com